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谁拥有一根56Kbyte的网线,谁就是时代的弄潮儿。一根电话线;一个笨重的铁盒子,连着一个像老鼠的家伙,还连着一个印有很多奇怪符号的按钮的塑料盘子;一台比电视机脑袋还要大的屏幕,上面有一个米粒大小的光斑跳动着。这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关于电脑与网络的印象。
那时,人们关于电脑的认识,只是一个模糊的意象。究竟什么是电脑、电脑是什么,大部分人都说不清,甚至是对此完全不知。人们接受新事物总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的。一个新事物的突然面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它的外在的属性,它的形状、颜色、大小以及某一项功能等。电脑的出现也莫过于此。所以,那时对于电脑的概念,是以“据说”的形式被人们所接受的,即,电脑是一台据说可以比人脑更快、更准确的运算的机器。其一是层面停留在“机器”一类。毕竟,那个时候电脑还是远离人们生活的高科技,少有人拥有。对于电脑的其他属性,少有人知。尽管如此,至少,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实物,人们普遍能接受的他的存在,接受“电脑”这个概念的存在,尽管接受的人几乎都没有电脑。
然而,科技的进步不会有任何等待,它往往会伴随着一件新事物的产生而出现其它的新事物。随着电脑的出现,我们便拥有了网络。这时,问题也来了。网络,看不见、摸不着,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脱离人而存在的东西”。我们甚至很难将它称作“东西”,因为,“东西”必须是客观存在的。网络存在于什么地方?很难说清。在硬盘上?硬盘里记录的只是按矩阵排列的磁记录而已,我们习惯称之为“数据”;在电(光)缆上?电(光)缆所传输的是电(光)波而已。显然,这与我们所用到的网络相差甚远。我们所“熟知”的网络,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世界”,我们称之为“虚拟世界”。
科技不会等待人们弄清这个问题后再发展。电脑的出现带来了网络,在这个无形的“网”中又出现了许多新兴“事物”,Web1.0、Web2.0、电子邮件、电子图书馆、MSN、QQ等等……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总是像原子弹连锁反应一样以集合形式爆炸式的发展,我们确信网络的存在,但我们又不确定它的存在。
—————本文是杨景文哲学与教育学课的结业杂文———————–